网上没搜到大巴扎的事件内容,就自己随手记一下碰到的那些吧。

Category:Event - The Bazaar Wiki)发现这个网站有

废墟 蘑菇 箱子 小怪兽 码头
通用 中立/四块钱 中型/技能 25生命值/白银战利品
(玩具/朋友/食物)技能二选一
2金币+武器/工具/加固
(星图)5金币+1经验
凡妮莎 小型白银武器或服饰
马克 白银试剂 白银药剂
多利 小型白银工具 小型白银朋友
斯黛尔 白银工具
🐷 2收入 果篮治愈+20

有个取巧的方法,参考 VS Code,打造沉浸式 Hexo 写作环境 | dc1y ,设置 permalink: :title/,这样网页和本地上,图片相对页面(文件)的相对路径就一致了。然后插件 Office Viewer 可以设置在页面使用 ctrl+v 粘贴图片时,在本地保存图片的相对路径,这样就能实现在本地文件直接粘贴图片,在网页上也能正常浏览。

测试图

可以在注册表中调整,

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un 是用户登录时自启,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un 是系统启动时自启,

后者优先级高于前者,如果要提高自启优先级,可以把启动项从前者移到后者。

尝试使用actions自动部署。由于我的page仓库和hexo仓库不是一个仓库,所以在官方版本的基础上改了下部署方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name: Pages

on:
push:
branches:
- master # default branch

jobs:
build_deploy:
runs-on: ubuntu-latest
steps:
- uses: actions/checkout@v4
with:
# token: ${{ secrets.GITHUB_TOKEN }}
# If your repository depends on submodule, please see: https://github.com/actions/checkout
submodules: recursive
- name: Use Node.js 20
uses: actions/setup-node@v4
with:
# Examples: 20, 18.19, >=16.20.2, lts/Iron, lts/Hydrogen, *, latest, current, node
# Ref: https://github.com/actions/setup-node#supported-version-syntax
node-version: "20"
- name: Cache NPM dependencies
uses: actions/cache@v4
with:
path: node_modules
key: ${{ runner.OS }}-npm-cache
restore-keys: |
${{ runner.OS }}-npm-cache
- name: Setup pandoc
uses: nikeee/setup-pandoc@v1
- name: Install Dependencies
run: npm install
- name: Build
run: npm run build
- name: Deploy
run: |
sudo timedatectl set-timezone "Asia/Shanghai"
mkdir -p ~/.ssh/
echo "${{secrets.sshKey}}" > ~/.ssh/id_rsa
chmod 600 ~/.ssh/id_rsa
ssh-keyscan github.com >> ~/.ssh/known_hosts
git config --global user.name ${{ github.repository_owner }}
git config --global user.email ${{ github.repository_owner }}@user.github.com
npm run deploy
# - name: Upload Pages artifact
# uses: actions/upload-pages-artifact@v3
# with:
# path: ./public
# deploy:
# needs: build
# permissions:
# pages: write
# id-token: write
# environment:
# name: github-pages
# url: ${{ steps.deployment.outputs.page_url }}
# runs-on: ubuntu-latest
# steps:
# - name: Deploy to GitHub Pages
# id: deployment
# uses: actions/deploy-pages@v4

快搬家了,爱文亿还有好多次数没用完,就想着这一段时间多试试。体验一个叫无象之境的VisionPro展览,第一次在手上召唤出可以随着手实时移动的法阵时还是有一些震撼的,站在悬崖边上有感觉到自己脚本真是万丈深渊,坐在交通工具上时也仿佛自己真在移动,除此之外的体验一般。首先店员没太细心地调整设备,只是问了一下紧不紧,我回了句不紧后就没再问了,但我自己还能明确感觉到设备偏上和鼻翼漏光,后续自己稍微调整了下好了一些。法阵刚出现时体验还行,但后续重新召唤时总会出现一些抖动,还有部分场景中的物品也出现了抖动,沉浸感下降不少。另外整个场景的建模分辨率极低,飞船这种相对规则的物体倒还好,其余的自然风光或者动物之类的都能明显看到多边体,完全没感受到VisionPro的高清显示。另外看向脚下时,场景会覆盖掉自己的脚面,也破坏了沉浸感。不确定这些问题有多少是VisionPro固有的,又有多少是受限于开发水平和成本产生的,但整体感受下来,仍处于一个“未来可期”的水平。

Git 常用命令整理

基础配置

1
2
3
4
5
6
# 设置用户信息
git config --global user.name "你的名字"
git config --global user.email "你的邮箱"

# 查看配置信息
git config --list

基本操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初始化仓库
git init

# 查看状态
git status

# 添加文件到暂存区
git add <文件名>
git add . # 添加所有文件

# 提交更改
git commit -m "提交说明"
git commit -am "提交说明" # 合并add和commit操作

# 查看提交历史
git log
git log --oneline # 简洁显示

分支管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查看分支
git branch

# 创建分支
git branch <分支名>

# 切换分支
git checkout <分支名>
git switch <分支名> # 新版本Git推荐使用

# 创建并切换分支
git checkout -b <分支名>
git switch -c <分支名>

# 合并分支
git merge <分支名>

# 删除分支
git branch -d <分支名>

远程仓库操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克隆仓库
git clone <仓库地址>

# 添加远程仓库
git remote add origin <仓库地址>

# 推送到远程仓库
git push origin <分支名>
git push -u origin <分支名> # 首次推送并建立关联

# 拉取远程更新
git pull origin <分支名>
git fetch origin # 仅下载不合并

撤销与回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撤销工作区修改
git checkout -- <文件名>
git restore <文件名> # 新版本Git推荐使用

# 撤销暂存区修改
git reset HEAD <文件名>
git restore --staged <文件名>

# 回退版本
git reset --hard HEAD^ # 回退到上一个版本
git reset --hard <commit_id> # 回退到指定版本

标签管理

1
2
3
4
5
6
7
8
9
# 创建标签
git tag <标签名>
git tag -a <标签名> -m "标签说明"

# 查看标签
git tag

# 删除标签
git tag -d <标签名>

临时存储

1
2
3
4
5
6
7
8
9
# 储存当前工作
git stash

# 查看储存列表
git stash list

# 恢复储存
git stash pop # 恢复并删除储存
git stash apply # 仅恢复不删除

小时候老房子里有个金属制的飞镖,一但射歪了就会在墙上凿一小个洞。最近公司里组织了次团建,轰趴馆里有个磁吸的飞镖,突然想起了小时候,就想也买一个,在淘宝上发现还有这种软头的飞镖。

飞镖靶

有时会看向与自己无关的角落。

我不担心什么无效社交,而是一切社交似乎都显得多余。人类让我困惑,当以群体去划分时,似乎还能隐约去判断他们如何,但当这个群体越发细微,直至细微到个体时,我反而对此一无所知。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我可以斩钉截铁地去评价他是怎样一个人,每个人都像是一个黑洞,一切的秘密都在视界中,与外界的表现隔绝开。

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写些什么,只是突然又看向了角落。许多杂乱的思绪在脑海里流过,想在键盘上敲打时却不知从何处起头,然后也就流过去了。我有些想你,又好像没那么想你。我有些迷失,又觉得终点没那么遥远。

文字能在互联网上存在多久?脑海中也未留下几件想要记住的事情。

一直以来都秉持着1080p够用的概念,但双十一的时候突然觉得什么电子产品都不买的话总像是错过了什么,于是购物欲起来后选择更新了下显示器,买了雷鸟U8 2025款。

4k+miniled,在没有比对的日常使用情景下,倒不会明显觉得觉得换4k有什么提升,但如果看一个同时有1080p和4k资源的视频时,还是能明显感觉到两者的差距的。至于游戏,买了新显示器后还没玩过新3A,试了下老游戏和网游,4070在开了DLSS和不开高光追的情况下倒是基本完全够用。

至于HDR,看视频的时候比对有HDR和无HDR,甚至只是调整背光等级也能感受到明显的差距,在体验后,无HDR甚至低背光等级都有种难以忍受的发灰感。不过miniled在某些场景下还是能感受到显著的光晕,甚至有点影响日常使用,所以不看HDR视频的时候还是调低背光等级比较好。鉴于看电影和电视剧时我更倾向于关灯,也许OLED其实是更好的选择,但现在OLED基本还没有4k 27寸的版本,如果明后年有硬件上的突破,并且价格还能接受的话可以考虑换一下。

网页上突然出现了鼠标点击后出现的那种闪烁竖线,但并不是可输入区域,甚至可能是字幕区域,搜了一下发现是edge的无障碍。

光标1
光标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