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的prompt是“请讲一个笑话”。以下内容未经筛选,包含部分恐怖、歧视、黄色、太监、霸凌、弱智、无趣元素,以及极微量幽默感,请谨慎观看。

阅读全文 »

设置源

1
pip config set global.index-url http://pypi.mirrors.ustc.edu.cn/simple/

设置源的时候也会如 Writing to C:\Users\XXXXX\AppData\Roaming\pip\pip.ini显示配置文件位置,所以想要手动更改配置文件的话也可以借此查看位置。

阅读全文 »

我不知该用你还是她,你写给他人时用的是你,但我所写的东西大概你永远不会看到,并且更多的还是写给我自己,所以还是用她吧。

我像是一种弱化许多后的云天明,我没尝过草与水的混合,没有从天而降的500万,也没送过她星星。

阅读全文 »

这是一本本科时看过的书,那时候上外国文学经典赏析,是老师讲题选课的书之一。某种意义上,这本书在很大程度影响了我的某些观念,可惜的是算不上积极,幸运的是还算不上太消极。<!--more-->

这门课有期中期末两篇小论文,我都以这本书写的读后感(或者说期末论文就是以期中论文为模板扩充的,幸好老师/助教不介意),其实我已经很多年没再去读过这两篇读后感,但今天再读的时候才发现其中许多观念是时至今日自己仍深以为然的。也许有些观念并不是在那时才第一次生成的,但以文字的形式去阅读自己脑中的想法,还是有些不一样的感觉。两篇读后感全文附在最后。也许这两篇读后感还算得上是我对“文学”最后的喜爱?而“荒诞”二字也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那时我还会想着用类似比喻的修辞手法,现在却越来越厌恶,只想用最普通的语言去记录、去描述自己无趣的想法。譬如,现在我会说所有人的终点都是死亡,而不是“永不停歇的奔涌潮流裹挟着他,他可以选择划桨或什么都不做,但无论他选择哪个,都永远上不了岸,属于他的结局只有撞上一块礁石或者被一个漩涡彻底吞噬,或早或晚。”我会说人与人永远有着隔阂与壁障,而不会说“一个人是绝无可能对另一个人知根知底的……他的内心也永远是只属于他自己的一片土地……无论他说了什么或者没说什么,你永远也无法判断他有无保留,也永远无法真正判断他所说的是真是假。”我会说人的降世是不伴随使命的,而不会说“荒诞的根源在于这世界生发于虚无与混沌,纵使我们渴求一切审视一切,最后也只发现自己身处一片迷雾之中,自己的所作所为追根溯源都变得毫无依据。”

《局外人》期末读后感

如果要给这本书取另一个名字,也许我会将它称为平凡之死。虽然默尔索似乎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足够普通的人,至少一个足够普通的人是不会被期望做出“无理由”地开枪杀人或对母亲之死冷漠到不流下够多的眼泪,但事实上直至那一特殊的事件发生之前,他的不平凡至多也只会被认为是乖僻、不合群,并无法被过多的指摘什么。他干着一份普通的工作,有着一个普通的母亲,还有着一个普通的女友。他既未向其他人过多索求什么也未曾向其他人去过多索求什么。他以平凡的方式度过了之前平凡的人生。但那一件事终究会发生,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也许终究会在某时某刻向某人扣下扳机或是去做些别的什么,而那一次扳机的扣动或者别的什么,或许是由他过往的人生决定或者不是,又或者由比他诞生更早的其他事决定。但对这个社会来说,对法律的执行者来说,他所扣动的那次扳机却不是在某时某刻向某人扣下,而是向他的整个过去狠狠地开了一枪。这一枪决定的远不只他的未来流向何处,更决定了他过去的所有平凡的生活都将在法官与众人的注视下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他所有的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母亲,而是一个被儿子从精神上杀死的悲惨母亲,他所有的也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女友,而是一个陪他放浪形骸地堕落的共犯。检察官声嘶力竭地控诉他“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将两件本应毫无关系的事正义凛然地联系到一起,这又究竟是一个高尚者对真相与正义的渴求,还是一个无耻者假借真相与正义的名头去谋求自己所想要的?也许两者都不是,也许这也只是另一个普通人在接受了他自己过去的所有教育与经历,而后在此情此景下会作出的唯一审判。默尔索在过去的一切都是平凡的,直到扣动扳机,而这个检察官在过去如何尚未可知,但他在法庭上的一切言辞与行为都是平凡的,他所代表的不是他自己的意志,而是这个法庭上,乃至整个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的意志。检察官一人远不足以杀死默尔索,但默尔索却无法逃避这个国家所有人共同对他做出的审判。

对默尔索这样的人而言,也许人生就如同激流上的一叶扁舟。永不停歇的奔涌潮流裹挟着他,他可以选择划桨或什么都不做,但无论他选择哪个,都永远上不了岸,属于他的结局只有撞上一块礁石或者被一个漩涡彻底吞噬,或早或晚。

默尔索最后关于死刑的设想:被处决者还得指望断头机运转正常。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令人烦恼的问题。这个问题真正的令人烦恼,或者说可怕之处在于,整个制度制定后,所有人剩下能做的就是指望它一直正常地运转下去。就像一个死刑犯,自被定下死刑后就再也没有逃脱的余地,死刑的宣判也就成了死刑本身。死刑犯剩下能做的,就是祈祷自己能够以正常的流程死去,而绝非去幻想什么断头机失灵或者别的什么,因为那也只是让自己再多体验一次死亡的过程。死刑犯是否该有第二次机会?我觉得这本不是一件需要太多议论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死刑的宣判到底由何而来,又为了什么?

默尔索确是杀了人,但显然在书中的法律体系中,这也不是一件非死不可的事。真正使他被判处死刑的,与其说是因为他杀了人,不如说是因为他平淡地参加了母亲的葬礼。

人治与法治,通常被视为对立的两种状态,那么默尔索所遭遇的审判,到底是人治还是法治呢?或者说人治与法治,倒底该如何清晰的界定开来?法律的制定,法律的执行,法律的权威与威严保障,当这一切都以政府,或者说以人为根基时,法律又如何超脱于人之外?有限的条例永远不足以成为一切行为奖惩的标准,而任何基于人的调控的引入,都不足以实现真正的法治。只有制造出某一绝对客观的机械存在,才可能让针对人的审判脱离人本身的控制。但即使真的有这一存在,又有谁会将自己的权力交付给它呢?

若仅从逻辑上来谈论,一个人是绝无可能对另一个人知根知底的。且不说不能时刻相伴,总有分离的时候,即使真的永远盯着一次不曾眨眼,即使观察到了他自出生起的所有举动而毫无遗漏,他的内心也永远是只属于他自己的一片土地。这是一片永远私密,不会甚至不能开放的土地。无论他说了什么或者没说什么,你永远也无法判断他有无保留,也永远无法真正判断他所说的是真是假。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永远是在这样巨大的混沌的基础上进行的,无论是喜欢还是厌恶一个人,似乎都已经超脱了那个人本身的存在,而纯粹的成为自己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一旦建立,就仿佛顽石,鲜有人会试着重新去认知一个人,去改变自己的感受,反而偏向于遵从于自己初始的想法,试图搜罗证据去证明他确是这样一个人。

而神甫所欲做的,就是消除这样一种混沌。神甫不满足于法庭对一个人肉身的毁灭,而是试图引入一个更高、更神圣的存在,将一个人的灵魂也抹去他自己的色彩。神甫所想要建立,是这样一个世界:在法律无法控制的地方,由一位上帝来指明世界的走向。神甫想让哪怕再穷凶极恶的罪犯都从一面虚无的墙上看到那张神圣的面孔,但若真的看到那张面孔,那么罪犯也就将自己的灵魂同肉身一起从这世上放逐。上帝所扮演的角色,与其说是对罪犯的救赎者,不如说是众人所指定的灵魂同化者。

默尔索在故事中仿佛一直扮演着一个自行其是的角色,他的所有行为都出自自己的想法,而绝不随他人改变。也许他也会有随口应承他人,言不由衷的时候,但那根本的是出于他那满不在乎的内心。与其说言不由衷,不如说“是”与“否”对他来说都没有什么区别,因而他只是选了个不必多费口舌的回答,而与自己的内心无关

然而在这个故事里自行其是的却远不只是默尔索一人。自检察官至神甫,以及更多的旁观者,一直也只是自说自话。默尔索说着自己心中所想,只被他人当作疯言疯语。而众人说着自己的言语,在默尔索心中又不可理喻。默尔索与默尔索之外的世界仿佛彻底割裂,他们各自倾诉自己的言语,说着自己的渴求,却仿佛水中的两道涟漪,它们朝彼此散去,眼看就要撞上,最终却什么都没发生,径自穿了过去。

荒诞只源于荒诞本身。我们的所作所为就如在薄冰上前行,永远无法确定最终是成功到达终点,还是注定中途落入水中。但哪怕对身周的一切都一无所知,天性也使得我们永远不甘于原地等待。我们必将前行,我们也必将跌倒。默尔索最后似乎与这世界妥协,但与其说是妥协,我觉得这更像是他对这世界多了一种了解。虽然他杀了这世界上的一人,虽然这世界宣判了他的死刑并欲将他拉入更黑暗的深渊,但他与这世界根出同源。他与这世界,与这世界上的人都有着同一个模子,都基于同样飘渺的信条做出各自的决定。荒诞的根源在于这世界生发于虚无与混沌,纵使我们渴求一切审视一切,最后也只发现自己身处一片迷雾之中,自己的所作所为追根溯源都变得毫无依据。

《局外人》期中读后感

如果让我给这本书另取一个标题,也许我会将它命名为平凡之死。主角看上去与众不同,但之前他所过着的生活事实上都是极为平凡的。干着一份普通的工作,有着一个普通的母亲,找了个普通的女友。就旁人去看,他至多是有些孤僻,但鲜有人会去指责什么。直到一件特殊的事发生,直到他扣下了扳机。对他来说,也许是由自出生起的经历决定了他将在某刻对某人扣下扳机或做些别的什么,但就这个社会而言,却是自他扣下扳机时决定了他过去的那些经历的真正意义。就如检察官声嘶力竭地喊道:“是的,我控告这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这究竟是一个智者见微知著,由一位母亲的死预见到了一个儿子的罪恶开端,还是一次对过往缘由的无耻篡改?

对主角这样的人而言,也许人生就如同水流,有时原地打转,有时又突然向前。但这些却全不是由他个人的意愿来决定,就仿佛海洋中一道又一道波浪,水拥攘着,共同决定彼此的轨迹。一个巨大的漩涡,以不容拒绝的姿态裹挟着周围的一切。

主角最后关于死刑的设想:被处决者还得指望断头机运转正常。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令人烦恼的问题。这个问题真正的令人烦恼,或者说可怕之处在于,整个制度制定后,所有人剩下能做的就是指望它一直正常地运转下去。就像一个死刑犯,自被定下死刑后就再也没有逃脱的余地,死刑的宣判也就成了死刑本身。死刑犯剩下能做的,就是祈祷自己能够以正常的流程死去,而绝非去幻想什么断头机失灵或者别的什么,因为那也只是让自己再多体验一次死亡的过程。死刑犯是否该有第二次机会?我觉得这本不是一件需要太多议论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死刑的宣判到底由何而来,又为了什么?

主角确是杀了人,但显然在书中的法律体系中,这也不是一件非死不可的事。真正使他被判处死刑的,与其说是因为他杀了人,不如说是因为他平淡地参加了母亲的葬礼。

若仅从逻辑上来谈论,一个人是绝无可能对另一个人知根知底的。且不说不能时刻相伴,总有分离的时候,即使真的永远盯着一次不曾眨眼,即使观察到了他自出生起的所有举动而毫无遗漏,他的内心也永远是只属于他自己的一片土地。这是一片永远私密,不会甚至不能开放的土地。无论他说了什么或者没说什么,你永远也无法判断他有无保留,也永远无法真正判断他所说的是真是假。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永远是在这样巨大的混沌的基础上进行的,无论是喜欢还是厌恶一个人,似乎都已经超脱了那个人本身的存在,而纯粹的成为自己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一旦建立,就仿佛顽石,鲜有人会试着重新去认知一个人,去改变自己的感受,反而偏向于遵从于自己初始的想法,试图搜罗证据去证明他确是这样一个人。

主角在故事中仿佛一直扮演着一个自行其是的角色,他的所有行为都出自自己的想法,而绝不随他人改变。也许他也会有随口应承他人,言不由衷的时候,但那根本的是出于他那满不在乎的内心。与其说言不由衷,不如说“是”与“否”对他来说都没有什么区别,因而他只是选了个不必多费口舌的回答,而与自己的内心无关。

然而在这个故事里自行其是的却远不只是主角一人。自检察官至神甫,以及更多的旁观者,一直也只是自说自话。主角说着自己心中所想,只被他人当作疯言疯语。而众人说着自己的言语,在主角心中又不可理喻。主角与主角之外的世界仿佛彻底割裂,它们各自倾诉自己的言语,说着自己的渴求,却仿佛水中的两道涟漪,它们朝彼此散去,眼看就要撞上,最终却什么都没发生,径自穿了过去。

无论是检察官还是神甫,都仿佛以一种悲悯而决绝的姿态宣布主角的不可救药。他们都不吝于自己的同情,我甚至相信如果主角痛哭流涕地诉说自己的罪恶,他们也会真的给主角减刑的机会,但这只印证了另一种荒诞。他们同情的背后是深刻的残忍,他们的同情不是愿另一人有更好的生活,而只是试图将其他人拉到自己阵营,将其同化为自己的思想。一个人会不会被判死刑,全凭他肯不肯妥协或者说服软来决定。死刑似乎不再与正义有任何关联,而全然成了这社会党同伐异的一项工具,而沦为这一工具的,远不只死刑,自道德至舆论,都不再怀以一种求真求知的态度,而只成为个人是是非非的争斗。

心境较为压抑时看的这个短篇小说,那时候大概有更多感触,但没有足够的心情记录,而今日既回忆起了些许那时的状态,又不至于太过沉闷。

文章整体结构其实颇为简单,三两句就能概括,一个普通男人在公交上看到一个漂亮女人,而后在脑中幻想出数种搭讪方式,甚至将自己脑补为一个不惜坐牢也要被对方看一眼的痴情种,最后却在下车时就此告别。除却最后一两段,其实前面颇有些意淫网文的味道,最大的不同是哪怕在最彻头彻尾的幻想中,作者仍保持着极大的“理智”,不断否决着那些荒诞的梦。<!--more-->

我其实不是一个太喜欢幻想的人,至少不会有那种看到姑娘一眼就会想到孩子去上哪个幼儿园的幻想,至多短暂地幻想如果我会魔法我要在灾难来临时成为英雄,或者如果我会飞我要翱翔天际。甚至某段时间我的梦的主题就是会飞,而且还以某种“真实”的感觉来否定这是梦。可惜梦的记忆无法长久保存,只模糊地记得自己那时究竟是多么自在。不过有一段不知是不是梦的记忆长久地留在我脑海里,我爷爷向我爸爸抱怨我拔了他的胡子,然后指向自己下巴一层跟嘴唇干燥时类似的半脱落状皮肤。我记忆里没有半处拔爷爷胡子的场景,但这对话与动作又如此真实,至今留在我记忆里。时至今日,我依旧没分清究竟是我忘了拔胡子的事,还是我爷爷骗了我爸爸,甚至整个场景都是彻底的幻想。在爷爷过世后,这更成了一个永远无法还原的混沌。也许我不该写下这些的,我隐约记得记忆里曾有过另一件分不清真假的事,但似乎太久没去回忆终究还是忘了。这种杂乱的记忆,究竟该不该清除呢?

话题似乎扯远了。这篇故事虽然将几乎所有笔墨都花在了幻想(或者说作者在不同起始条件下的推演)上,但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这些幻想的荒诞。也许我爱你,也许我对你一见钟情,但我不会说出这些,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下一站下车,而后相忘江湖。也许我还会对你念念不忘,安慰自己有缘自会江湖相见,但大家又都清楚,不会再见的,再见也依旧无缘。

迷茫像是一种深埋的记忆,永远存在,只是有时蛰伏,不彰显自己的存在,但又总会在某刻突然显现,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形式。不算是猛烈,又不可忽视。

天气暖和起来了,今天在操场上走了好多圈。平时总是宅在寝室,突然迎着太阳走动起来,有一种特别温暖的感觉,甚至于回到寝室后都开始觉得阴冷起来。散步后还剪了头发,其实顶着有点长度的头发散步也挺有意思的,仿佛风都有了某处具象的外壳。顶着乱糟糟的头发顶了一个多月,突然变短还稍微有些不适应。

前天十点多还开着的面馆,今天九点五十分过去就说关门了。

另外翻了下自己B站关注,发现几个已经不认识,也不再更新了的up主。一个叫重金属,头像是MC方块人的up主,视频全部清空,完全不知道他之前是干什么的了。一个叫heisetaiyang的,一样把所有投稿清空了。最后还有一个哔哩哔哩视频部,只有一个2014年恶搞风格的劝止剧透视频,尺度还挺大,至少如今B站官方不太可能再推出这种类型的视频了。

不记得是什么契机,突然想起了小时候玩过的电脑游戏。之前的博客有稍微讲过自己玩暴雪游戏的经历,那已经是初中乃至高中的事情了,更早接触的网络游戏大概是盛大的。小时候(可能是小学五六年级左右?)有次父母出去了(可能是旅游?),去一个表哥的家住。他住在自己厂里,里面甚至还有个篮球架?那时候我家大概还不怎么开空调,但他房间似乎已经24小时开着空调了,他的早餐是面包抹果酱,然后他玩的游戏是跑跑卡丁车。

阅读全文 »

1
npx create-next-app@latest

也是为面试准备的,但不知道扔哪合适,就先放博客了。(甚至想把个人简介也放这)一些敏感内容会脱敏。

研究生期间,两个项目。

数据库

第一个是一个数据库展示项目,使用基于python的django作为后端。我基于合作方从文献中提取出来的基础的基因名、蛋白名与靶向分子,去生物信息相关网站,爬取更完备的信息,比如GO TERM(作用),别名,以及分子对应化学式、分子量并绘制结构图,其中结构图是实时绘制的。

同时网站还支持实时分析,用户可以输入任意的蛋白序列或分子SMILES式。其中分子式需实时按照用户输入爬取完整的结构文件,为了加快这一过程我们也对爬取的结构文件做了缓存处理,由于分子式很多时候不是一个合规的文件名,因此我按md5作为关键词进行文件保存。

可视化&量子计算

基因分析相关的一个项目,前端框架为react,后端框架为基于react的nextjs,nextjs包含了基本的静态构建,路由系统,服务端渲染等功能。ui框架为ant design,hook为ahook。数据库为mongodb。

课外项目

另外还有一个业余的小项目,开发项目的时候希望全部内容都可以放公开的云上,而不是自己的服务器,因为本科写过的一些小东西就因为服务器没续费丢了,包括原来的wordpress博客,也是导出了数据重新生成为hexo博客的。

这个项目是爬取B站的一些账号的动态,比如一些游戏官号,发日程表的账号,可以将它们的数据汇总到我的网站上来。

课外项目2

类chatgpt,用的模型是openai的text-davinci-003,直接调用就好,这个模型应该是chatgpt的前身,应当有着接近的语料库,但拟人程度可能不如chatgpt。数据库使用mongodb,为了openai的接口安全记录了每次的prompt和text,并按照api的建议存储了一个特定的用户名。

0%